
今天把送洗的底片拿回來了。
現在是「全民拍照時代」。拍照不用刻意準備,只要手機一拿,拍照→後製(美圖)→上傳並分享,一連串動作不用5分鐘可以完成,永遠像趕著什麼似的。
同樣的事搬到底片時代,殊不知是多麼困難。
對我來說,底片機是「小學之後」就沒碰過的玩意,難得有個機會和朋友拿了台傻瓜來玩玩。不知道自己拍了什麼的感覺,讓人超級沒安全感。
是啊,不過,很有趣的,包含未知、張數和高成本問題,
很多大多數人所以為的「缺點」,反倒我覺得都成為了「優點」。
怎麼說呢,比如像是——
未知:
不能馬上看到按下快門的結果,你能做的事只有:接著按下個快門,或是停止拍照。這種不確定性,讓人會更謹慎思考當下所要留的畫面。

張數限制、高成本:
一卷底片三十來張,除非你像古早的攝影記者一次帶十來卷,不然一般人一次出遊最多就是拍這個數字,每一次的快門就等於你又少了這次1/30的拍照機會,既然這麼珍貴,那只能好好地磨練構圖功力了。
得到結果的時間長:
拍完還要拿去洗,洗了還要等。我這次的拍完一卷底片的時間跨了兩年(對,你沒聽錯就是兩年),所以從第一張拍的照片,到得知結果的時間也是兩年。但也因為放置了極長的時間,那種回憶與感動也更強烈。

不完美:
漏光、光線判斷錯誤、莫明的閃光效果,這些在數位時代可以好好的測試幾回,底片沒辦法做過多的嘗試,有時照片的出乎意料是悲劇,但有些效果很多人求之而不得,比如像是「漏光」。在很多調色軟體也特別設計了這個特效濾鏡。

那麼,說完了這些「優點」我想大家可能會好奇,究竟我的三十張底片拍了什麼?
洗出來的成果,我其實不會稱它們為「作品」 ,但真的很有趣。兩年間,中間我搬了家三次,搬家時我特別會記得要拍幾張。很多照片很粗糙、不知所芸,但也很真實,很懷念,比起結果更重視當下過程與心情,反璞歸真的感覺很棒。

得到最終成果的那刻,像找回了一個遺失的記憶密祕基地似的。
正在看文章的你,找機會也來試試吧!如果你正煩惱如何開始,一次性相機會是不錯的選擇。